投稿

投稿指南

自2021年1月起,本刊採用網上投稿,所有來稿請通過Manuscript Central system投遞,不接受電子郵件及紙本投稿。 投稿地址如下:
http://mc03.manuscriptcentral.com/jclin

投稿中遇到任何問題,可直接通過投稿系統或電子郵件與本刊編輯部聯繫,郵箱地址為:
jcl2018@cuhk.edu.hk
jcl2019@blcu.edu.cn

1. 學術誠信

1.0 《中國語言學報》(JCL) 受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指導相關出版業務,籍此保證高質量的學術出版。同時,JCL密切關注 COPE Core Practices 的調整與更新,提升編輯出版能力。

 

1.1 作者須確保所投論文不存在一稿多投現象。如作者準備或已將與投稿論文相似或相關的作品,投至他刊(處),須立即告知JCL編輯部。如作者擬撤銷投稿,須以電子郵件方式書面告知JCL編輯部。

 

1.2 作者署名單位應為作者對論文主體部分進行研究時及投稿或重投稿件時所在單位。

 

1.3 如果論文有多位作者,請按對文章貢獻度進行作者排名。可列為共同署名作者須同時滿足下列四個條件:

• 對論文的構思或設計有實質性工作;或採集、分析或解釋數據;
    • 起草或參與對論文重要內容的關鍵性修改;
    • 參與確定最終版本,知情並同意論文投稿;
    •同意對論文負責,確保能跟進和解決涉及論文內容準確性及誠信方面的問題。

 

第一及最後作者:來稿含有多位作者時,每篇文章僅能有一位第一作者及一位最後作者。第一作者是對研究做出最大貢獻者。若署名作者對研究貢獻程度一致,則作者以姓氏音序排列並加以說明。即便如此,也只能有一位第一作者。最後作者通常為資深團隊成員,對研究給予專業性指導,並在各方面參與研究,如課題設計、數據闡釋、論文修改等。

 

通訊作者:承擔接收審稿人意見、文章校對等工作,同時通訊作者的聯繫方式將隨文刊發。

 

署名作者排名順序:如來稿含有兩位及以上作者,應在投稿信中說明各位作者的“作者貢獻”(Author Contributions)。

 

1.4 論文有多位作者時,通訊作者與JCL編輯部的往來電子郵件須抄送給其他作者。

 

1.5 在論文校改階段,如存在失引、無證之論、不確引文/段落/圖表/數字及其他學術誠信問題,論文則將被退回重投。

 

1.6 為驗證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及實驗的可重複性,數據共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者或被要求提供原始數據以便審稿。同時,也鼓勵作者保存相關數據,將研究數據或材料提供於適合的讀者。

2. 投稿信

所有來稿均需要附有致主編馮勝利教授 (Prof. Shengli Feng) 及葉彩燕教授 (Prof. Virginia Yip) 的投稿信,內容包括:

 

(1) 論文題目

 

(2) 作者投稿目的

 

(3) 論文對其研究內容及領域的推進及貢獻之處

 

(4) 作者簡介,包括學歷、職稱、單位、研究方向、聯繫方式及主要學術成果

 

(5) 推薦兩位在相關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評審人,提供其姓名、單位、聯繫方式以及研究方向

 

(6) 確認所投論文不存在一稿多投現象

 

(7) 聲明所投論文是否存在利益沖突

 

(8) 確認論文一經《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CL)錄用,版權將轉讓予《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CL)

 

如果來稿有多位作者共同署名,請按照作者署名順序簡單介紹每一位作者,並描述其對此篇論文的貢獻。

3. 稿件內容及格式要求

3.0 語言

JCL接受中英文稿件。 為了學術傳播的廣泛性,本刊鼓勵作者以英文投稿。

 

英文稿件以不超過1萬詞為宜,中文稿件不超過1萬5千字。上述限定不包含摘要部分。

 

論文格式如無特殊說明,請按照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7th edition(CMS 17)進行編輯。網址如下: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7th edition (CMS 17).

 

3.1 標題頁
稿件需另附一個標題頁 (title page),  包含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通訊位址、致謝等。 其中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必須為中英文雙語。 中文稿件中通訊位址一項,也需提供英文翻譯。

 

標題頁的頁眉處需註明文章短標題(running head,即文章題目的簡版),中文標題不超過30個漢字,英文標題不超過10個單詞。 正文中不得出現作者名字。 標題頁的作者英文姓氏需大寫。

 

3.2 摘要及關鍵詞
稿件須提供中英文雙語摘要及中英文關鍵詞(3-5個)。

 

摘要應準確、具體、清晰,概述論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總結研究結果和發現。摘要中也需提供與研究內容相關的部分例子。

 

英文摘要不超過250個單詞,中文摘要在200-350字之間。

 

3.3 段落標題


段落標題不超過3級,請手動編號,不要使用自動生成編號。 英文文章請參考:


1. DEFINITIONS
1.1 Traditional Definitions
1.1.1 Other definitions

中文文章請參考:
1. 定義
1.1 傳統定義
1.1.1 其他定義

 

3.4 漢字繁簡


稿件可使用中文簡體字或中文繁體字行文,但請在文內保持繁簡一致。

 

3.5 例句及語料

文中例句編號使用手動編號。 所舉例句如非英語或漢語普通話,請提供例句對應的國際音標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汉语普通话语音标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将声调标记在对应韵母之上。语言标记方法请具体参照文中例句編號使用手動編號。 所舉例句如非英語或漢語普通話,請提供例句對應的國際音標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汉语普通话语音标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将声调标记在对应韵母之上。语言标记方法请具体参照 Leipzig Glossing Rules

 

 

3.6 縮寫及縮略語

 

不常見的縮寫及縮略語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請做出說明。 使用縮略語 “i.e.”(意思是 “that is”)和 “e.g. ”(意思是 “for example”)時,需在後面添加逗號,即 “i.e.” “e.g.”。

 

3.7 標點字體

 

英文句子及引用中所有標點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中文句子中除“[]”使用Times New Roman外,均使用宋體。

 

3.8 圖表

 

圖表請放置在正文中。表格標題在表格主體上方,註釋(說明縮寫及其他問題等)置於表格主體下方。圖像標題置於圖像下方。

 

3.9 文獻引用及參考文獻

 

投稿時,作者務必確保所有參考文獻在文章中均有所引用,行文中引用文獻與文後參考文獻列表一一準確對應。

 

文內引用格式:

(Chomsky 2000, 2001; also see Pesetsky and Torrego 2007)

…Cinque’s (1999, 95) model of adverbs…

(Berkman, Bauer, and Nold 2011, 7–10) [此格式用於第一次引用有三位共同作者的文獻時]

(Berkman et al. 2011) [此格式用於後續引用有三位共同作者的文獻時]

(Chen et al. 2019) [此格式用於引用有多於三位共同作者的文獻時]

(R. Jones 2000; B. Jones 2000)

(Fogel 2004a, 218; Fogel 2004b, 45–46)

參考文獻格式:

CHEN, Si. 2019.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based on statistical modelling in tonal languages. In Prosodic Stud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edited by Hongming Zhang and Youyong Qian, 159–197. Oxfordshire: Routledge.

 

DARWIN, Charles. (1859) 1964.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Facsimile of the first edi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Ernest May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The parenthesis are rendered as square brackets in the in-text citation: (Darwin [1859] 1964)

 

DAUM, Meghan, ed. 2015.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New York: Picador.

 

DREYFUS, Herbert L., and Paul Rabinow. 1992. Chaoyue jiegouzhuyi yu jieshixue 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 Translated by Jianchao Zhang 张建超 and Jingyi Zhang 张静. Beijing: Guangming ribao chubansh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2 by The Universe of Chicago Press as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GRAZER, Brian, and Charles Fishman. 2015. 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HASHIMOTO, Mantaro. 1971. Bāzeru hōshoshi バァゼル訪書誌 (The Basel mission library). Chūgokugogaku 215: 8–14.

 

HENDERSON, Eugéne J.A. 1967. Grammar and tone in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Wissenschaftliche Zeitschrift der Karl-Marx-Uniersitat-Leipzig (Scientific Journal of the Karl Marx University Leipzig)Desellschafts- und Sprachwissenschaftliche Reihe (Social and Linguistic Series), Par 1/2, 171–178.

 

HUANG, C.-T. James.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PhD diss., MIT. [Published in 1998 by Garland, New York and London].

 

JIANG, Yan蒋严. 1998. Yuyong tuili yu dōu de jufa/yuyi tezheng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 (Pragmatic inference and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perties of dōu). Xiandai waiyu 现代外语 1: 10–24.

 

KRONE-SCHMALZ, Gabriele. 1992. In Wahrheit sind wir stärker: Frauenalltag in der Sowjetunion.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MÁRQUEZ, Gabriel García. 1988.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Translated by Edith Grossman. London: Cape.

 

SILVERSTEIN, Theodore, trans. 1974.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ANG, Zhi 唐智. 2011. Tangwang shehuishi zhuanti yanjiu 唐汪社会史专题研究 (Special studies of social history in Tangwang). Master’s thesis, Lanzhou daxue (Lanzhou University).

 

zh_HKZH-HK